注:本篇文章全文发表于2018年7月22日《书法报 书画教育》第26版,经作者同意,原文登出。
1,书法高考基本培训模式及教学方法。
对于书法高考的基本培训模式,我想在目前情况下,各个机构都应该是大同小异,即日常基本训练与考前集训相结合,只是在时间的长短上有所区别。笔者近年来一直在武汉从事书法高考教学,接收的学生几乎都是零基础,没有童子功,甚至有些连对书法的兴趣都没有,仅仅只是为了能以较低的文化分数上大学而选择艺考,把书法高考当成了一种进入高等学府的捷径,这是一种现状也是一种无奈。
高中阶段,学生文化科目学习紧张,作为校外教育机构,我们的日常基本训练几乎都在周末进行,每周只能训练半天到一天时间,也就是4到8个小时。书法高考侧重于楷、隶、行三种字体,我们的训练也基本以这三种字体作为主攻方向,按字体分阶段进行,每种字体选择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碑帖着重练习,临摹为主,穿插集字,再让学生在训练中能选中自己喜欢或者适合的风格进行创作。目的就是打好基础,熟悉各种风格字体的笔法、字法,并能选择出创作的字体风格,为考试做好准备。
考前集训在我看来是整个书法高考中至关重要的时期,因为时间长,效率高,针对性强。五年来,我们的集训时间都是在每年的十、十一、十二这三个月,元月份基本就开始校考。这三个月我都会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规划。
集训第一个阶段基本以创作为主,按照高考要求,每个学生都要具备一到两种字体创作,这一个月我们都在做大量的临创练习,基础好的学生要具备两种字体,基础弱的学生也至少要能用一种字体创作,因人而异。楷隶为主,行书为辅,风格尽量各异,避免整个班跟风似的欧颜柳。繁体字、布局、形式、款识等细节也会在这一期间进行强化,甚至在毛笔、墨等工具上都要进行指导。细化每一个环节,让学生养成精致入微的习惯。第二个阶段会强化临摹的训练及巩固创作,大部分学校的校考都是临摹与创作分数比例各半,两者都得抓,而创作往往是学生的软肋,是难点,也是最容易拉开分数的科目,所以,我们会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创作的学习上。第三个阶段就是考前的冲刺训练,以模拟考试为主。每个高校的试题、要求、风格、纸张尺寸、字数都不一样,所以我们会找出每所学校近三年的考题进行大量模拟考试,也会联合其他兄弟机构联合考试阅卷,尽量让学生在高考时不陌生。
书法高考的教学不同于书法兴趣的教学,目标明确,考什么就学什么,要求什么就训什么,在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之上,传授必要的应考技法和注意事项,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性,挖掘学生的潜能,不率性而为,不做无用功。
2.临摹考试内容较为生僻,如何应对。
有书法高考教学经验的老师能发现,在四五年前,我们依据往年考卷往往能猜测出很多高校校考的临摹试题,书法高考临摹,着重的还是基础,大部分都是比较常见的楷、行、隶的经典碑帖。而近些年来,许多高校的临摹试题真的出人意料,甚至让人不知所措。如2018年中央美院考秦昭版,西安美院考汉简,四川美院考诸上座帖,2016、2017湖北美院连续两年考大篆的临摹等等,这些碑帖学生在训练中几乎很少接触,在我的教学中更是没有涉及到。高考试题的生僻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,古人的经典碑帖浩若烟海,我们不可能俱到。在教学中,我经常与学生灌输的就是练字先练眼睛,眼高才能手高。要求临摹不可一味的描字形、凑笔画,需注意书写性,力求自然。松紧有致、缓急有度、在协调中去寻求对比、在法度中寻求节奏。为了应对这类生僻考题的出现,我们也做过相当的训练,偶尔拿出几页甲骨文,金文,大草让学生临写,不会花大量时间系统的去学习,只练学生的临摹能力,力求自然而神似。各种书体之间虽然形态各异却又都是有书法的共性,先比较再思考,最后下笔。找出共性,万变不离其宗,相信再生僻的试题也不会望之而叹。
3.关于创作
创作是书法高考的难点,也是拉开分数的关键点。字法、章法、笔法、繁体字、字体要求等等都要顾及到,对于没有基础的书法生,想在短短的几个月集训中去掌握,的确很有难度。目前的高考创作一般都是指定一种字体写古诗词,字数在20到56个字不等,当然也有更多,如中国美院就要求三体创作,中央美术学院需要两种字体,这难度就更大了。对于创作的教学我有几点建议:
1. 临帖要精且有目的
临摹都是为了创作而服务,创作就是临摹的最终目的。准,是我们临帖的最基本要求。 初时临帖,先取一家,极力深入。。体古人之笔,会古人之意。无论用笔、字法、章法,皆合此一家。“竭力专精”以求纯正。纯正深入,方有体会,方有感悟。 “眼可多看,心不可花”。 临帖不可盲目,每一次的临写都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,字法、笔法、章法,按照自己的需求循序渐进,如果每一遍临帖都想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,就很容易造成临帖畏首畏尾,想的多写不出来,而效果则是拘谨、描摹、拼凑或者不伦不类,什么都得不到。古人讲:多练则熟、熟则专、专则精、精则悟。临帖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但必须得保持清醒的去临帖,不可麻木,机械,否则事倍功半。
2. 要背字帖
在书法学习中,背字帖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功课,只有将学过的字帖背熟了,记在脑子里了,才真正算是自己的,才能够灵活运用,背临是从临摹到创作的必经之路。记背字法,为学书之必修课。许多学生临帖不错而创作很难,究其原因,就是心里没有字的积累。字法熟练,书写创作就会得心应手。在我历年教授的学生中,都十分重视背帖,我将字帖的正文打出来发给学生背临,反复背,反复比较,效果快,有针对性。
3. 举一反三。
临写字帖里的字,根据特征或者书写习惯,顺带写出相似的字。如写“大唐三藏”时,“大”写完后,可以写出“太、犬、天”、“唐”临完后顺势写出“糖、塘、搪”等。将一个字临出三到四个来。这样举一反三式的训练,可以往我们记住更多的字法,更快速准确的进入创作。
4. 临创结合
从临摹到创作有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中,我们可以集字、模仿式、尝试性创作。集字,则是将学过的碑帖中的字拼凑成一幅作品,《集王圣教序》就是最完美的一幅集字作品。模仿式创作,完全运用碑帖的章法、形式、字法、只是把字换掉,这种创作在临写尺牍时运用的最多。尝试性创作,既是运用自己的理解,慢慢尝试创作,可以是对联、古诗、名言名句等自己感兴趣的作品,慢慢体会,纠正错误及不足。
5. 大量创作
在教学中,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惧怕创作,没有量的保证,难以学以致用。临了忘,忘了再临,周而复始。我总要求学生大量的创作,把自己学到的技法用进去,把新背到的字法用进去,把对古帖的领悟用上去。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生涩,有拼凑感,但一直写下去,写十幅、二十幅、五十幅,肯定就熟练了,背到的字,连续十次、二十次出现在作品里,以后想忘都忘不了。只有“入得深”,方能“出得显”。在技法、字法、气息上的功夫做足了以后,创作作品就非常简单。
4.关于填报志愿
俗话说,考的好不如报的好,志愿填报是艺考生很重要的环节。在填报志愿时要注意几个问题:
1.看清各个高校的录取方式,也就是文化与专业分数的换算。每个学校的要求侧重点不同,根据自己的文化与专业的最终成绩,选择最保险的学校,防止掉档。如广西艺术学院书法专业,要求文化只用过省线,按专业高低来录取;而广西师范大学则是文化占40%,专业60%的来换算综合分,按综合分从高到低录取。
2.了解高校的招生计划,有的学校有分省招生计划,有的是全国统招,要确保自己在招收范围之内。
3.确定招生要求,有少部分高校书法专业不招收理科生。
4.慎重填报第一志愿。艺术类招生重点在第一志愿,所以在填报第一志愿时一定要慎重,确保录取是第一原则。
黄逸群,本科学历,湖北黄冈人。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,湖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,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书法协会会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