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临摹与创作
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重要的的必由之路,也是书法高考最主要的检测方法之一。古往今来,学书之人无不注重临摹经典碑帖。端正对临摹的态度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前提条件。
一. 摹帖
临和摹是两个不同的学习方法,二者相辅相成,很多人学习只注重埋头临帖而忽略了摹帖。初学一本新帖或者新字体,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下笔,感觉怎么写都写不像而又不知道错在哪里,这时需要经过反复的摹帖,让自己快速的找到入门之法,对于字形大的框架、基本的笔法和线条的力度、笔画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。摹帖也是一个练心的过程,相同的内容重复的临摹三十四十遍,很多细节、特征都能迎刃而解。摹帖不仅仅针对于初学,当一帖写到一定程度,发现越写越不准,写的麻木了,燥了,腻了,这时也需要去摹帖,体味每一处技法,品味每一个细节,反复几十遍再去临,矫正习气、纠正错误,又会有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所得。
摹,不仅仅是局限于描红这一种方式,并且现在市场上现成的描红本许多都被处理的面目全非,并不适合直接去用。就简单的方法,用A3打印纸将字帖打印成灰色,直接在上面写,实惠实用,携带方便,并且准确。
摹帖,需要反复,需要坚持不懈,需要仔细,需要一丝不苟。如果仅仅是走马观花、浅尝辄止,则完全达不到摹帖的效果。
二. 对临
对临是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临摹方法,字帖或平或立放在面前,照着一字字揣摩,一段段临写,力求准确。准,是我们临帖的最基本要求。 初时临帖,先取一家,极力深入。唯其深入方可见古人之精妙处。体古人之笔,会古人之意。无论用笔、字法、章法,皆合此一家。“竭力专精”以求纯正。纯正深入,方有体会,方有感悟。有此基础,再泛开来,然而“眼可多看,心不可花”。
对临不可一味的描字形、凑笔画,需注意书写性,力求自然。松紧有致、缓急有度、在协调中去寻求对比、在法度中寻求节奏。反复对比,练字先练眼睛,当比较养成了习惯、眼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,手头的进步就只是时间问题。临帖不可盲目,每一次的临写都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,字法、笔法、章法,按照自己的需求循序渐进,如果每一遍临帖都想一次性解决字、笔、章三个问题,就很容易造成临帖畏首畏尾,想的多写不出来,而效果则是拘谨、描摹、拼凑或者不伦不类,什么都得不到。古人讲:多练则熟、熟则专、专则精、精则悟。临帖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但必须得保持清醒的去临帖,不可麻木,机械,否则事倍功半。
对临一般建议与字帖原大或者稍微放大去临写,写到一定的程度都会感到有些腻歪或者疲惫,可尝试将字放大或者缩小去临,放大写可以加强对用笔力与空间的把握。大字自有其用笔系统,以此也可以找出自己书写之不足。写大字,人多用笔粗疏。但通过写大字,技法水平、空间结构、笔力强弱、谋篇布局之能力,皆可从中有所收获。缩小写可以加强对技法与布局的掌握,字小但笔画精细,古人写小字精彩绝伦,笔笔送到,多写小字可大大促进对字帖的消化。有时也可尝试将碑帖当作品来临写,尝试各种颜色各种形式各种性能的宣纸或毛边纸,或原大、或缩小、或放大,按照作品的要求临写出来,时刻保持对字帖的新鲜感和学习热度,直至入帖、出帖。
三. 背临
在书法学习中,背字帖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功课,只有将学过的字帖背熟了,记在脑子里了,才真正算是自己的,才能够灵活运用,背临是从临摹到创作的必经之路。记背字法,为学书之必修课。也就是“背字”。许多人临帖不错而创作很难,究其原因,就是心里没有字的积累。书写创作的时候心里没底,平时写过的还有点印象,遇到没写过的就晕了,不知从何下手,创作自然失败。所以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来“背字”。字法熟练,书写创作就会得心应手。
“背临”就是把帖收起,凭记忆默写。“背临”一般也有两种方法: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,即临到熟透以后,从头至尾默写出来;另一种是随临随默,临熟多少字,就默写多少少字。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,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,先局部默写,后全部默写。默写完毕,要与原帖比对,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,要改正重写。背临虽然是检验自己临帖的方法,但在背的同时也要有所取舍,字法、笔法、章法,分阶段分任务式的去背,直至自己能记住并且能灵活运用。
四. 发散思维式临摹
古人留下的经典碑帖除了千字文之外,基本上不是为了写字帖而写的,也许就是随手的一篇文章,一封书信等等,不可能涵盖住所有的常用字。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帖的时候能发散思维,或者说举一反三。
1. 归纳。将字帖中重复的或者相似的字归纳在一起训练,寻找规律及异同之处。
2. 化整为零:采用的是解剖的方法,把“整体”分解开。一个笔画、一个部首,或者一个字进行书写,做到集中精力、各个击破。化零为整:采用的是组装的方法,把“零散”进行整合。把已经掌握的相同笔画、部首以及结构类似的字归纳在一起,根据内容的需要组装成一个新字或者一幅作品。
3. 举一反三。临写字帖里的字,根据特征或者书写习惯,顺带写出相似的字。如写“大唐三藏”时,“大”写完后,可以写出“太、犬、天”、“唐”临完后顺势写出“糖、塘、搪”等。将一个字临出三到四个来。这样举一反三式的训练,可以往我们记住更多的字法,更快速准确的进入创作。
4. 横、纵向临摹。横向,临摹一家一帖到了一定程度会感觉停滞不前,这时可以有选择性的临摹一些该书家其他的碑帖。如写米芾《苕溪诗帖》可以辅助的写《蜀素帖》或者他的一些尺牍,写颜真卿,可以主攻《勤礼碑》,但以《颜家庙》、《自书告身》等来辅助临摹,会让自己字法、笔法更丰富。纵向临写,则是临摹与书家一路的或者有参考价值的碑帖。如写王羲之,可顺带写一写智永、赵孟頫或者褚遂良,写九成宫可以参考写欧阳通或者姚孟起等等。既可以避免由于碑帖被剥蚀而引起的错误,又可以吸取更丰富的营养。
五. 临创结合
所有的临摹都是为了创作而服务,创作就是临摹的最终目的。从临摹到创作有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中,我们可以集字创作、模仿式创作、尝试性创作。集字,则是将学过的碑帖中的字拼凑成一幅作品,《集王圣教序》就是最完美的一幅集字作品。模仿式创作,完全运用碑帖的章法、形式、字法、只是把字换掉,这种创作在临写尺牍时运用的最多。尝试性创作,既是运用自己的理解,慢慢尝试创作,可以是对联、古诗、名言名句等自己感兴趣的作品,慢慢体会,纠正错误及不足。
创作的要素:
1. 字法。背帖,字是组成作品的主要元素,如果字不会写那么创作就是一句空话,很多朋友在创作前查字典、翻手机、寻资料,勉强才能将一幅作品完成。而真正的创作是要将每个字的各种字法牢记在脑中,要想记牢,就得去背,背帖,背字典。
2. 技法。对技法的把握,直接关系作品的质量高下。学技法,除了需要一个好的老师,还需要一个正确的方法。字法是基础,笔法是灵魂,起收笔、转折、顿挫、翻绞、推拉等等,多观察,多练习,把书家的习惯变成自己的习惯。
3. 入古。深入古人、对古帖气息的把握。笔法、字法是书法的技术层面的因素,而对古人气息的把握更加重要。这是很难说清的感觉,这是古帖透露出来的一种气质和感觉,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。这只能“意会”。“意会”到的东西才能真正体现你的“书写境界”。黄山谷说,“古人书字不尽临摹,张古人书于壁间,观之入神,则下笔时随人意。学字既成,且养于心中无俗气,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。凡作字须熟观魏、晋人书,会之于心,自得古人笔法也。”但是入古很难,难的是我们不仅仅要理解古人,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,还要把古代的精神气质表达出来。所以,能够入古,就是一种深度,一种对传统经典的把握与掌握!
4. 大量的创作。有时候自己临帖读帖,过一天,第二天早上醒来,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多少,如果不创作,会很快忘掉。然后又临帖,又读帖,再忘掉,周又复始。所以需要大量的创作,把自己学到的技法用进去,把新背到的字法用进去,把对古帖的领悟用上去。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生涩,有拼凑感,但一直写下去,写十幅、二十幅、五十幅,肯定就熟练了,背到的字,连续十次、二十次出现在作品里,以后想忘都忘不了。只有“入得深”,方能“出得显”。在技法、字法、气息上的功夫做足了以后,创作作品就非常简单,然后就是享受书写过程带来的愉悦了。
黄逸群